close

前言

       新納粹主義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興起的一種政治思潮,它是相對於二戰結束之前的納粹主義而言的。新納粹分子以保持種族純粹為課題,強調白人優越。作為政權形式的希特勒納粹,早已被人類的正義力量所埋葬,但作為反動社會思潮和反動政治運動形式的納粹,卻始終在戰後的德國陰魂不散。新納粹在德國存在並在今天威脅世界盃的安全,是有其原因的。

 

  一、非納粹化運動不徹底

  非納粹化運動的不徹底為新納粹的興起埋下了禍根。二戰結束後,為了永久地消除德國納粹的心理根源,盟國對德國進行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非納粹化運動。非納粹化運動對罪大惡極的納粹罪犯進行了懲辦。然而,由於各方面的影響,非納粹化運動進行得很不徹底。

  非納粹化運動的不徹底為新納粹的興起埋下了禍根。一方面,當社會條件成熟時,那些老納粹分子就會興風作浪。事實上,從二戰結束以來,德國的不少新納粹組織就是由老納粹分子建立的。另一方面,非納粹運動的不徹底,使得那些對納粹抱有好感的一般民眾在國家發展出現某些運轉失調時,就會對納粹抱有幻想,並可能加入新納粹組織。


  二、單一民族有排外傳統

  德國民族幾乎是單一的德意志日耳曼人,單一民族的特性使德國人缺乏與其他民族共處的傳統。為了有意無意地保持日耳曼種族的純潔性,德國的國籍法規定,只有夫妻雙方中有一方為德國人,其子女才能獲得德國國籍。所以「德國人的排外情緒特別的強烈、特別的深、特別的鋒芒畢露和帶有蔑視性」。

  失業、移民等社會問題交織是新納粹興起的催化劑。外來移民加劇本國就業壓力是新納粹存在的直接現實原因。隨著歐盟開放程度的提高,越來越多的非洲和阿拉伯國家移民遷入德國,使得許多土生土長的德國白種人把失業、生活收入降低的原因很自然地歸咎於那些「搶走了我們飯碗」的外來有色人種。

  對原東德地區來說,其新納粹發展之所以要比原西德嚴重,主要也還是現實的生存壓力特別是就業壓力導致的。兩德統一後,雙方的隔閡和差距仍沒有完全消除,原東德人生活水平相對較低,有「二等公民」的感覺。在唯恐有限的就業機會、救濟金被「外來者」分享的心理作祟下,他們把憤怒發洩到「外來者」身上。有資料表明,17%的14歲以上和20%的25~34歲的原東德人都有新納粹思想。


by 林鈺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ny13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